穿越歷史、跨越國界的茶葉——抹茶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穿越歷史、跨越國界的茶葉——抹茶

提到抹茶,很多人可能感到熟悉又陌生,喝過抹茶或各種抹茶風味飲品,品嘗過多種抹茶類甜點,但當被問到“抹茶到底是什么茶”時,又可能有所猶疑。

翻開典籍,一片碧綠晶瑩的茶葉穿越歷史、跨越國界,拉開的是千百年制茶、飲茶歷史中跌宕起伏的一幕。

末茶,千年前的鼎盛

抹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“末茶”,“末”是“粉末”“碎末”的意思。隋唐時期,中國就開始流行制作末茶,當時的人們采用新鮮綠茶,通過蒸青的方式做成茶餅,在需要食用時,只需將茶餅打磨成細粉,也就是“末茶”。唐代的茶圣陸羽就曾在《茶經》中記載:“飲有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者?!?

到了宋代,末茶文化達到空前鼎盛,制茶工藝令人炫目:茶葉采摘下來之后,要經過洗滌、蒸芽、壓片去膏、研末、拍茶、烘焙等一系列復雜的工序制成茶餅。其中作為貢品的茶,制作堪稱奢華,茶餅中會添加各式香料,又在表面雕龍畫鳳,涂飾金銀重彩,是為龍團、風團。

歐陽修在《歸田錄》中說:“茶之品,莫貴于龍鳳,謂之團茶,凡八餅重一斤”。宋徽宗也在《大觀茶論》稱:“本朝之興,歲修建溪之貢,龍團鳳餅名冠天下?!?

烹茶之時,取茶餅、碾茶末、燒凈水、調茶膏、起茶沫,一盞茶才算出爐,這個烹茶的過程,宋人稱為“點茶”。

宋徽宗《文會圖》(局部)展現(xiàn)宋人茶道

制茶、點茶、品茶,早已超脫了“喝”茶本身,而上升為一種炫技和審美,上至帝王將相、下至平民百姓,人們不光要飲茶,還要比拼茶色、茶沫,這便是“斗茶”又稱“茗戰(zhàn)”。范仲淹的《和章岷從事斗茶歌》中就有描寫斗茶的情景,斗茶在眾目睽睽下進行,茶品高低優(yōu)劣都會有眾人公論,勝利者“若登仙”,失敗者“同降將”。

禁令,盛極而衰之始?

在宋朝,盛極一時的末茶卻漸漸走向衰落,有觀點將末茶在中國的沒落歸罪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。

朱元璋出身貧苦,登基后認為大行于唐宋的龍鳳團茶制作工藝過于奢侈靡費,便于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)頒發(fā)庚子詔,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龍團,“詔建寧歲貢上供茶,罷造龍團,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,有司勿與”。

隨著“罷造龍團”,與之相關的點茶也逐漸被瀹茶法取而代之,“瀹”字音同“月”,意與“泡”相近,還隱含著通過浸漬使茶葉精華釋放到水中的過程。瀹茶法源自隋唐,由于方法簡便而在民間流傳,終于在明朝取代點茶成為主流飲茶方式,后傳至今。

宋代末茶的沒落消亡似乎是朱元璋一紙禁令的結果,但飲茶這種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習俗的轉變,其實很難完全歸結于某個人或是某條法令。

在元代,由于制作工藝繁復、耗費民力,再加上原本引領著社會文化氣息、追求藝術雅趣的士大夫階層地位驟降等諸多原因,點茶、斗茶之事便已不如宋朝時受歡迎。元散曲、詩歌中更偏愛提及“煮茶”,元代王禎在《農書》中也說末茶“識此法者甚少”。

朱元璋的兒子朱權在其編撰《茶譜》中記載:“蓋羽多尚奇古,制之為末,以膏為餅。至仁宗時,而立龍團、鳳團、月團之名,雜以諸香,飾以金彩,不無奪其真味。然天地生物,各遂其性,莫若葉茶。烹而啜之,以遂其自然之性也。予故取烹茶之法,末茶之具,崇新改易,自成一家?!闭f的就是往茶餅中加香料、外面涂金彩,掩蓋了茶本身的味道,末茶的制作工藝和烹茶之法需要改進。

更重要的是,明朝時,更先進的炒青工藝取代了原本復雜的蒸青工藝,讓茶香更濃,茶種更多。隨著制茶技術不斷革新,松蘿、龍井、珠茶、瓜片等名茶相繼出現(xiàn),各有特點。

到了明代中期,末茶已極為少見。當時的文人丘濬說:“元志猶有末茶之說,今民惟閩廣用末茶,而葉茶之用遍于中國,而外夷亦然,世不復知有末茶矣”。

但末茶的衰落不代表中國茶的衰落,而是生產力升級和飲茶方式變革下的一種文化變遷,從末茶到葉茶,從點茶到泡茶,從蒸青法升級到炒青法,去繁就簡、舍棄奢靡、提高效率,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和習俗就這樣逐漸改變。從明至清再到現(xiàn)代,中國茶非但沒有衰落,反而一直是中國最閃亮的名片之一。

抹茶,煥發(fā)新的生機

文化的交流和傳播,讓末茶在一水之隔的鄰國重新煥發(fā)生機。

公元九世紀,末茶被遣唐使帶回日本,在寺院中作為提神飲料,但在當時還未引起風潮。在南宋末期(公元1259年)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徑山寺取經,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,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,《類聚名物考》記載:“茶道之起,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?!?

十六世紀,茶道大家千利休總結并發(fā)展了新的末茶飲用風格,當地茶道有了自己的新道路。末茶也漸漸變成抹茶,在異國他鄉(xiāng)以全新的形式被繼承發(fā)展下去。

時至今日,抹茶的定義似乎又發(fā)生了轉變,抹茶蛋糕、抹茶冰激凌、抹茶面條、抹茶飯……各種抹茶制品層出不窮,萬物皆可抹茶,抹茶更像是一種口味,一個神秘配方,與全世界的各種食物相結合,如果古時的茶者看到這一幕,可能會不禁瞠目結舌吧。

近年來,隨著抹茶在市場上的亮眼表現(xiàn),不少中國茶企也建立了自己的抹茶園,主要集中在江南茶區(qū)和西南茶區(qū)。其中,貴州銅仁更是成為“中國抹茶之都”,生產的抹茶聞名中外,還帶動當地文旅蓬勃發(fā)展。古老的末茶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后,以全新的形式再次回歸。

一片綠色的茶葉,穿越時空、跨越國度、改變形態(tài),這是一代風氣的改變,也是一種文化的變遷。

參考資料:

新華社,《共飲一杯茶》

經濟日報,《貴州銅仁擦亮“抹茶之都”品牌》

北青網,《抹茶并非“綠茶粉”》

中國食品報,《“抹茶控”的你,真的了解它嗎?》

桑原秀樹,《抹茶事典》

來源:文旅中國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